说说太极(三)——陆君杰/文

上次我们提到做任何事,都需要认真。认真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接下来我谈谈个人在认知太极拳中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太极、形意、八卦在中国武术看来,并属于内家拳的范畴。其实最早,拳没有内外之分,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根据拳学的基础来源和思想意识性,区分出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和以武当为代表的内家拳。讲到这里,人们自然有了内外的感觉——外家拳以刚猛发力的形式流传下来,通俗说就是硬碰硬,人在抵抗外力的情况下通常都是用力反抗,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内家拳以中国阴阳哲学为基础,以化解对方的外力然后以巧力技击,通常不是用更大的力气去制服对方,这样并不符合人原始的应激反应,需要通过后期练习得之。
有了这些个概念,我们再去打太极拳,就不会存有过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样也不会轻视其作为中国武术巅峰之一的地位。另外,太极的健身功效是通过其柔和而又富有氧的运动带来的必然效果。和人类从事的其它运动一样,从运动中锻炼人体;因为其独特的运动体系,降低大强度运动而带来的骨骼磨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通过呼吸调整人体的五脏六腑,使人在放松的环境下得到全身的锻炼。太极不是神功,不能马上令你长生不老,但它能帮助你调整身体的平衡。延年益寿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太极门中虽有少时孱弱而后练就好功夫、好身体的故事,也不乏空有好身手却英年早逝的例子,此中种种不再这里赘述。
但凡盘架子,常听老师不断叮嘱的一句话:要放松,不要用力。乃至有时去了师爷那里,师爷还时不时地叮嘱老师:要放松,再放松一点。因此常式太极拳虽然盘架子低沉,功架要求高,也还是在放松中求得更舒展的开合吐纳。放松实属不易,且值得每每练拳时自省。“松”在马老师的《浅谈太极拳松、沉、圆、正》中有提到过,意识是松静的,走出的力是圆活充实的。其实我们平时很多体育活动中都是讲到放松的——羽毛球正拍后场击球的时候是整个手臂放松并轮起来在最高点击球然后再顺势轮下去,像扔东西一样的自然动作;高尔夫也同样,整个身体是中正的,击球应该是靠放松后手臂带动球杆形成的惯性力来送出的,绝非使蛮力……
常式太极是非常讲究这个“松”字的,不光是架子中要时刻记住松,还有盘手的时候更加要求“松”。“松”作为防守,能够充分感知对方的劲的来路,在对方进攻的时候使自己留有充分的余地来缓冲,即太极的柔化;“松”作为进攻,能够使对方不易察觉,把力均匀的控制在全身,以整力发出而功其不备,使至柔转化为至刚。
关于“松”字,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季培刚先生摘录在《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谱系》中的一段描写杨露禅的流传故事:“初,师在京师声闻遐迩,侠来访者接踵。……坚叩太极轻灵之奥,师不答,见有飞燕入帘,低绕近身,即起手速抄之,顾谓僧曰:‘此鸟驯就人,聊与为游戏如何?’辄承以右掌而左手抚之,旋纵使去,燕振翼拟起,师微将掌忽隐忽现,燕不能飞去,盖无论何种雀鸟,必先足蹬劲才能飞,燕足无着力处,递扑伏。则又抚之使去,复不得起,如是者三。僧大讶:‘技何神也。’师笑曰:‘奚足言神?太极行功稍久,通体轻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能略如是状耳。’”可见,通过太极练习而使身体各个部分“松”下来,并且“松”得有感知、有应变,此乃大造诣的体现之一啊。
关于松柔的话题,这里只是一个开端;古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如您也亲身体验一下,卸下忙碌的包袱,轻松地来认识和感知太极和她的文化吧。

0